先分析一下國內智能制造業的背景。從2015年開始,國內智能制造專項申報的浪潮就如同雨后春筍一般,咨詢機構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硬件廠家如供應商、客戶廠家如主機廠等多單位搞強強聯合,開始申報的共贏工作。他們會采用生動的語言、搭邊或者不搭邊的技術、不切實際的目標去打動并沒有實踐經驗的專家評審團。但實際上,多數企業或許并沒有長遠的規劃,而是先把國家專項資金拿到手,之后再慢慢研究輸出什么內容。在這里,可以認為,國內100%的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加減子項目的情況,至少有90%的企業實際輸出物與目標輸出物是不相符的。

產生這樣的現象并不完全是申報者的責任,社會資源缺失、企業頂層缺乏長遠的規劃、中層自身KPI的掣肘以及底層員工意識淡薄都有一定的原因。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呢?結合本企業國外參觀對標的結果,筆者陳述一下個人意見。
首先,國外的制造企業著力培養智能制造供應鏈。像RockWell與FANUC、思科等公司開放合作,共同推進智能制造的進程,并參與美國智能制造聯盟組織。而國內大多企業都認為知識產權、技術秘密不容侵犯,小則擼起袖管口水戰、大則潑婦罵街打官司。最近,我們也看到了像艾普工華與三菱也展開了優勢互補的合作。筆者強調開放式合作,只是為了拿走有利于自身成長的知識,比如制造企業需要源代碼、而科技公司又反過來需要工藝經驗,因為智能制造作為一個多科協同的領域,單個企業不可能掌握所有核心知識的。而國內自發成立的組織,首要目的其實是為了賺錢以及照顧會員,也很少在智能制造的技術攻關上做公益性的事情。
第二、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且需要時間的工程。我國并沒有在大學開設智能制造專業,目前從事智能制造的大多是來自機械設計、材料成型、工業工程、管理科學(運籌學)、軟件工程、數學、計算機、物流等只懂得智能制造某一方面的專業,人才的培養需要多科的融合,而這是國內建設智能工廠缺失的資源。在國外,德國有一套“雙軌制職業教育培訓體系”,是一種對“智造”實踐與理論結合的方式。
第三、企業頂層缺少合理長期“智造”規劃。企業都是注重效益為主,如果嘗到“智造”帶來的紅利,或許會引起高層重視,從而通過全公司宣講、引進外部規劃人才來加大“智造”的建設力度。而恰恰相反,“智造”短期內的不見效益會使企業高層喪失信心,嚴重的會認為工業4.0真的是子虛烏有。
第四、不注重夯實基礎。標準化、平臺化建設、精益車間理念、模組化、流程化、規則化等等永遠是一個企業扯不完的話題,而這些事情大多是徒勞無功的。對于中低層領導來說,效益、產品交期等KPI才是重中之重。所以,當你實施智能制造的工程時,因產品開發項目、因工裝產線升級項目扯皮推諉的例子會比比皆是。不過設計人員、工藝人員、生產人員每天都以疲于應付產品開發項目為常態,遇此情況也是情有可原的。
第五、國內制造業在“智造”的路途上偏硬不偏軟。硬就是工裝、夾具、產線等的建設以及機器人的引入,重點都在考慮自動化程度提升以及減少人員,而沒有真正的以尋求優為原則。何為優,按照運籌學理論來講,車間移動設備走形路徑短、調度排除等待浪費、庫存面積小等等為優。
通過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如果引起企業高層重視、公司加大投入、適時給公司中層制定嚴格的KPI、向中低層普及智能制造的知識,那么中國企業距離智能工廠估計就只有兩堵墻(標準化、人才)的距離,時間上在2025年之前是可以達到目標的。但如果一直是當今發展態勢,那么中國企業想實現智能制造這個理想,那簡直就是烏托邦中的烏托邦。